数据助力北京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城市慢行系统成为近年来城市建设领域中的热词。
今年,北京市在CBD华贸、三里屯太古里以及王府井等知名商圈,陆续开展了交通疏堵工程。这些工程多以“慢行优先”为原则,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让他们可以安心地逛逛吃吃。同时也多措并举,为机动车提供泊车的便利。
自行车出行量究竟如何?如何得知慢行情况有何改善?哪些道路骑行流量更高,是否可以通过流量对断面进行调整?甚至不只是骑行,人行的流量是多少?近日,中国城市网记者就北京市的慢行系统建设进行采访。
北京将在2035年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其实,北京市在落实慢行系统建设上一直不遗余力。
自2011年起,北京市就出台了改善绿色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系列措施,出行量也一直处于缓慢回升的状态。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公共自行车的出现以及共享单车的普及,使北京市民重新重视起了慢行。
虽然慢行政策逐步出台,但步行在道路上较难计算,对于道路上的自行车来说,实际出行量缺少数据观测,规划上缺少量的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对于自行车现状流量观测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共享单车大数据,通过共享单车的实际使用情况,匹配至道路,数据显示在北京环路及主干路等高等级道路共享单车流量明显高于其他道路;第二,第三方平台大数据和一些主流骑行App,根据各平台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制作的流量图了解骑行轨迹的情况。然而这类方法拥有同一类型问题,即缺少实际骑行数量,仅能用作参考。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慢行系统突出问题,日前,《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简称《规划》)编制完成,并在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向社会公示,听取公众意见。《规划》提出,到2035年,将慢行系统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公交+慢行”绿色出行模式,建成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
数据分析确保政策落地
步行和自行车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出行系统。
经过多年规划和建设,北京中心城区形成了“棋盘路+环路+放射路”的基本道路框架。从慢行系统的发展情况看,城市街道两侧普遍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出行比例一度高达45%。
为了让慢行系统建设可以得到更好发展,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法国亿可数科技有限公司(Eco-Counter)参与北京城市慢行交通相关的规划设计项目并取得成效。该项目采用了可移动便携自行车与行人流量计数器,专门针对城市的慢行交通规划,提供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分析图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传统方式采集数据的时间段极为有限,其数据无法代表流量趋势,且在采集完后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表格生成。因此,该公司使用设备为便携式一体机,其安装布控极为方便灵活,无需接电接网,采集的数据精准可靠。该方案非常适合时长为1至6周的步行和自行车流量的临时性数据采集,可以作为人工问卷调查、手机信令、共享单车数据等其它数据来源的补充。这种新的数据采集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统计和视频回放的统计方法,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采集,且数据精准可靠,直接传输分析并立即生成流量报告。
“这种短期自动采集自行车、步行流量的解决方案专门为城市慢行系统规划量身打造,能够为规划设计单位实行精细化规划带来增值效应。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的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将会协助推进《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2035年)》的实施。”上述负责人说。
据介绍,通过这套设备的观测,能够监控道路断面非机动车的流量,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政策、天气及道路断面改造等变因对出行流量造成的影响,为优化慢行系统政策提供有效支撑。
“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城市的规划理念都是在从重视机动车交通到重视公共空间、重视人的体验上转换。此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在经济、政策、观念、文化、规划、建设等不同维度上不断发展,从而建设更好的绿色出行城市。其中,流量设备的应用,可以视为管理部门量化全市慢行交通的重要一步。精准的流量数据报告有助于合理规划城市慢行系统、实现高效运维和管理,从而真正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打造舒适宜居、出行友好的智慧城市。”上述负责人说。